本报记者陈敏 肖瀚 通讯员李明建
走进海口美兰区法院灵山法庭,简单的建筑、干净的院落、热情的法官、规范的办案程序……让人如沐春风,如浴阳光。这种变化,源于2014年3月,全省法院推行以促进司法公正、实现公平正义、方便群众诉讼、提高司法质效为目的司法体制改革。
5月11日,记者探访灵山法庭如何推进立案登记制改革、裁判文书签发和诉讼服务引导等一系列司法体制改革举措,破解基层群众诉难诉累,让司法服务更加便民、利民、暖民。
从“变”到“便”
拉近与百姓距离
5月11日下午2点半,在灵山法庭服务大厅,一位大娘正操作一台机器。“只需要刷身份证就可以了!”家住演丰镇的王大娘一边说,一边拿出身份证给记者演示,“挺方便,不用找办案法官,一刷就知道自己案子的进度。”
据了解,司改后,为进一步深化司法为民措施,灵山法庭专门设立数字化诉讼服务平台,通过这个平台,前来办案的群众可以直接联系到办案法官,了解自己案件的进程。第一次来的群众,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办理案件的详细流程。
在现场,记者尝试操作了数字化诉讼服务平台,当事人只需输入案件号,或刷自己的身份证,就可以随时了解自己案件的进程。此外,在一旁的服务台上还摆放着“行政诉讼指南”“民事诉讼风险提示书”等各类诉讼指南,方便一些不熟悉电脑操作的群众。
“这是司改带来的变化,拉近与百姓距离。”在灵山法庭待了快30年的韦法官感慨。据他介绍,以前法庭建设和管理落后,如今通过改善办公和生活条件,让“小法庭”真正成为“大舞台”。
为了方便身体残疾、行动不便的当事人,灵山法庭还专门设立了巡回法庭,不定期到村里开庭。“去年,一位当事人知道法官要进村办案,很是感动!”多次参与巡回法庭案件审理的韦法官告诉记者,巡回法庭不仅方便了当事人,而且通过邀请村干部、群众旁听,去除了法庭审判的神秘感,拉近了群众与法官的距离,起到了很好的普法宣传作用。
司改为群众打开公平正义便捷之门的同时,也带来诸多便利。灵山法庭也实现从“变”到“便”的转变。
法官工作辛苦
办案周期缩短了
“额外的钱不要,我出的购房款必须一分不少还给我。”“我们没有合资购房,没有必要还你钱。”在一个法庭里,副庭长兼法官周碧忠正在审理一起购房纠纷案,原被告各自发表着意见。
原告李女士与被告陈先生合资购买另一被告黄先生出售的一套房子,双方因此签订了合伙协议,李女士按期支付房款给黄先生,眼看房子马上盖好,李女士要求陈先生与黄先生一起看房,两被告坚决否认合资购房一事,拒绝将所购房屋交付给李女士。多次被拒后,李女士将陈先生和黄先生一并告上法庭。
庭审中,三方当事人分歧很大。周碧忠边听边思考,耐心听完原告指控后,又反复询问被告意见。“原告你愿意调解吗?”周碧忠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,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。他从情理法的角度,耐心细致地摆事实、讲道理,征求双方意见。因双方分歧较大,而无法达成调解协议,此案将择期宣判。(下转4版)
(上接1版)
长达两个多小时,整个案件审理结束。周碧忠说,有些案件,法官可以直接判决,但考虑到案结之后的社会效果,就需要做更多的调解工作,“这样的案件审这么长时间是常事。”
司改之前,周碧忠是灵山法庭的半个“管家”,不仅行政事务要管,很多案件还需要他签发。“现在我的身份真正回归审案。”他说,作为主审法官,案件不用向院长、庭长汇报,自己就能定,缩短了办案周期,提高了办案效率。
法庭管辖范围大
文书送达压力增
“案件数量正在呈上升趋势,主要与实行立案登记制有关。”周碧忠说, 除了日常开庭、调解,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送达。而对于灵山法庭的干警们,这可是份“苦差事”。
在灵山法庭的服务大厅,刚来2年的书记员林书辉一边核对材料一边填写送达回执。“这些都是明天要送达的!”林书辉指了指一旁厚厚的材料,“明天该我去送达,现在案子比较多,每周要送2到3次,而只有4个书记员,所以大家都是轮流负责。”“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,最怕碰到与当事人约好后,去了又不在家或反悔不愿意签收,有些当事人家最多去了三四次才送达完成。”林书辉说。
当谈到最让他难忘的一次送达时,林书辉告诉记者,他刚刚工作时要送达一份关于外嫁女赔偿的判决书,当来到送达的农户家时,该农户不仅拒绝签收,还态度恶劣,甚至出言不逊,当时心里特别难受,回来后就有些不想干了。后来在与同事们交谈中,才渐渐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性质。
“现在的气温,衣服都是湿了干、干了湿,人都成自动洗衣机了!”刚送达回来的书记员吴霍文站在空调前与同事调侃道,还好今天送达地点比较近,如果是去大致坡镇,晚上能赶回来就不错了。
据了解,灵山法庭作为海口美兰法院唯一的派出法庭,辖区范围面积大、人口众多,涉及灵山、演丰、三江及大致坡四个镇及桂林洋、罗牛山、三江及冲坡岭4个农场。近年来案件不断增多,各类案件达到800余件,而目前只有4名书记员、2名法警负责送达。
来源:法制时报